抗击非典英雄的事迹

1、陈洪光

微信号:jy002002007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2003年2月9日广州市胸科医院接到之一例“非典”病人开始,陈洪光同志100多天几乎没有离开过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将自己的生命、健康置之度外,坚守岗位救治“非典”病人。2003年4月16日,陈洪光同志被确诊感染了“非典”,停止工作进行隔离治疗。

2003年4月23日退烧,胸片显示肺部阴影已基本消退,但4月29日病情复发。2003年4月31日到5月3日转入广州市之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5月4日转入广医一院呼研所,5月5日病情突然恶化,颅内肿胀,骨髓抑制,呼吸困难,抢救无效,沉睡60小时后于5月7日清晨6时光荣殉职,终年39岁。

2、叶欣

2002年12月,一种病因未明的非典型肺炎开始在广州一些地区流行。2003年2月上旬刚过,广东省中医院二沙急诊科就开始收治确诊或疑为“非典”的病人,最多时一天5人。面对增加了两倍的工作量,叶欣周密筹划、冷静部署,重新调班时,安排了加强班。

极度疲倦的叶欣开始出现发热症状,后确诊染上了非典型肺炎。为了救治叶欣,医院在最短时间内成立了治疗小组。叶欣的病情几乎牵动了所有人的心。广东省委书记 *** 委托蔡东士秘书长慰问她和家属;雷于蓝副省长也在省 *** 副秘书长黄业斌、省卫生厅厅长黄庆道的陪同下,亲自到医院了解治疗情况。

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领导也为抢救叶欣提供了技术、物质、器械的支持。在对非典型肺炎患者的救治中,叶护士长注意到,很多病情危重的患者往往同时患有其他严重的疾病。原本虚弱的身体明显不敌新疾,多脏器衰竭随时可能发生。

此时此刻,挽救生命不仅需要高度的责任心,更要有精湛的技术和医护的通力协作。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的工作一直伴随着叶欣。她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可谁能想到,此刻的叶欣,是强忍着自身病痛的折磨完成着一次次的抢救和护理。

2003年3月4日清晨,叶欣仍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科室:巡视病房,了解危重病人病情,布置隔离病房……虽然上班前她就感觉到身体疲倦不适,但还是坚持在科室里忙碌着,密切注意着每一个患者的病情。劳累了一上午,水没喝一口,饭没吃一口,只觉得周身困痛,不得不费力地爬到床上休息。

中午刚过,极度疲倦的叶护士长开始出现发热症状,不得不到病房隔离留观。体温在升,补液在滴,但叶护士长记挂的还是科室里的几个危重病人。病魔终于没有放过她。经确诊,叶欣染上了非典型性肺炎,她不得不住进了她为之工作了27年的省中医院总部。

在她刚进呼吸科的那几天,每当医护人员前来检查和治疗,她总是再三叮嘱他们多穿一套隔离衣,多戴几层口罩。她甚至提出自己护理自己:“我是老护士长了,什么不行?”院领导前来探望,她首先讲的不是自己的疾患,而是检讨自己的不足,责怪自己不慎染病,给医院和领导添了麻烦。

她甚至询问自己科室的覃医生看看还有没有自己可以力所能及干的工作让她在病床上完成。为了救治叶欣,医院在最短时间内成立了治疗小组,抽调一名主任负责全程治疗方案的实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叶护士长的病情始终没有好转。

不知有多少人在挂念着叶护士长,不知有多少人一上班就关切地询问“叶护士长怎么样了,好转了吗?”叶欣的病情几乎牵动了所有人的心。多少人的努力和呼唤,都没能挽留住叶欣匆匆离去的脚步!

就在她最后所抢救的、也是传染给她“非典”的那位患者健康出院后不到一个星期,2003年3月25日凌晨1:30,叶欣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

3、彭志敏

彭志敏 1981年2月生, *** 之一五七医院勤务汽车连一级士官。自入伍以来,为当好一名救护车司机,刻苦钻研驾驶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一整套车辆小故障排查和修理技能。在抗“非典”期间,他承担接送发热病人的出车任务和接送医务人员上下班的任务,对工作高度负责,细致认真,

经常冒着被感染的危险接运病人。甚至亲自到病人住房,把高烧患者背下4楼。受到医务人员和患者的一致好评。同时,为保证“非典”期间工作人员上下班的安全,他切实做好接送车辆的消毒工作,为工作人员上下班提供良好服务。2003年,被共青团中央评为优秀共青团员。同年荣立二等功。

4、张锦

2003年3月,当“非典”传播到北京时,医院成立了收治“非典”的发热专业门诊。刚刚结束人大、政协两会服务,已经半个月没有休息的张锦正准备休假带父亲外出旅游为他庆祝生日时,偶然回科得知科里要派人去发热门诊时,她积极请战,作为护士之一个报名,之一个进了发热门诊,

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场战斗中。在去发热门诊之前,妈妈问她:“知不知道有被传染的危险?”作为医务工作者的她,深知SARS的传染性极强,而且广东已有医务工作者因感染SARS而牺牲的报道见报,她清楚地明白在发热门诊工作的危险性有多大,

但她却对妈妈说:“知道。但我是团支部书记,我有责任和义务带头完成这项任务。”在发热门诊,她热情周到地为病人服务,十分负责地做各种治疗,每日连续工作14小时。3月27日,医院收治了一个病情十分严重的“非典”病人,那一晚,她和值班医生跑前跑后地忙个不停,

不断地为病人换氧气、量体温、抽血、观察病情,几乎整夜没有休息。不仅如此,为了防止这个确诊的病人传染在隔壁房间等候的家属,她甚至将医院专门为医护人员配置的臭氧空气消毒器放在家属休息室内。

就在病人安全转往地坛医院后不久,她和其他几名同志不幸相继发病,感染上“非典”,由一名护理病人的医务人员变成了一名病人,被送往地坛传染病专科医院隔离治疗。在与疾病顽强斗争的同时,她还惦记着战斗在抗“非典”前线的战友们,

迫不及待地向所住医院的医护人员打听她们是如何进行消毒隔离和自我防护的,并通过各种途径,把专科医院的隔离消毒经验反馈到朝阳医院。而当医院和科里的领导给她打 *** 时,她却装出身体恢复很好的样子,生怕领导和同事为她担心,影响医院和科里的工作。

当住院的同志食欲变得很差时,为了调动其他人的情绪,吃饭的时候她总是显得很积极,不但假装大口大口吃得很香,而且极尽能力地描述饭菜的香味,看到大家很配合的吃上几口,她的心里有说不出来的高兴。院党委对患病的职工十分关心,经常去看望并慰问他们。

当事后记者采访她,问她“在病中想的最多的是什么?有没有后悔选择这个职业”的时候,她动情地说到:我从没有后悔当初的选择。这次我生病住院,亲身体验了患者的感觉,深知患者的需要,日后,我会比以前更加爱护我的病人,更加热爱我的工作。在与疾病顽强斗争近一个月后,她战胜病魔痊愈出院。

5、陈静秋

陈静秋(1954年-2003年5月1日),女,生前为台湾省台北市立和平医院急诊室护理长(护士长),是台湾省之一位因“非典”疫情殉职的医护人员。2003年5月1日,在为“非典”患者救治过程中被感染,因为呼吸衰竭导致休克,在林口长庚医院病逝,享年48岁。

2003年4月20日,在为“非典”患者救治过程中被感染,和平医院封院前开始出现症状,陈静秋发病后自己提高警觉,居家隔离;2003年4月21日回和平医院看诊;2003年4月22日病情开始变得严重,并转至台大医院就诊,当天并转至长庚医院治疗;

2003年5月1日上午5时,因为呼吸衰竭导致休克,陈静秋在林口长庚医院病逝,享年48岁,是台湾之一位因“非典”疫情殉职的医护人员。陈静秋平时表现杰出,为人热心,往往任何事都抢先做,在工作上努力照顾病患,尤其对于中正区与万华区的游民,亲侍汤药并换衣物,口碑极佳。

陈静秋已婚,并育有孩子,此不幸消息传来,令许多医护人员与亲友都为之扼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洪光 (抗击“非典”英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叶欣 (广东省中医院原急诊科殉职护士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彭志敏 (抗击非典先进人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锦 (抗击非典英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静秋

湖北白衣战士职称的简单介绍

张广平的主要事迹

张广平自幼酷爱读书,参军后即与文学创作结下不解之缘。他曾编辑出版了数百种、上千万余字的部队军事图书刊物,举办过数十期文学艺术学习班,培养出许多艺术人才,有的成为著名学者、作家。张广平从戎近50年,主要从事部队的军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是具有高级职称的著名军旅多产作家。

张广平的父亲张吉文一生勤劳,母亲石兰贞善良贤淑。张广平兄妹5人,虽然家庭人口多,生活贫寒,可要强的父母含辛茹苦把子女全都教育培养成人才,先后送上革命道路。张广平16岁参军,尽管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但他刻苦自学,在战地利用业余时间补习了全部中学课程,并阅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为他后来从事文学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朝鲜停战后,张广平准备回国报考军医大学,但被先期到达前线招生的天水高级步兵学校录取了。由于他酷爱文学创作,更想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战场上战友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抒写出来。于是,在步校紧张的军事学习中坚持业余创作,于1957年写出之一部长篇小说《白衣战士》。从此,他开始了在做好行政工作的同时,坚持不懈的勤奋创作,接连推出长篇小说《云岭之战》、《血之吻》、《战魂》、《血吻》、《战俘情人》,长篇报告文学《中国1989·西部大淘金》,中篇小说集《悲欢离合》、《大漠人》等十几部著作,还有报告文学、评论等结集出版,共计500余万字。张广平的作品多次在全国全军获奖,并被选送参加国际图书博览会,有不少作品被改编成各种剧本演出或改编成广播剧、电视剧播放,还有作品被编入学校教材。其作品影响之大、内涵之深,在中国文坛引起很大反响。像他的战争题材长篇小说《云岭之战》、《战魂》,评论界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是“英雄史诗”性的著作。他倾情描写南线战争的长篇小说《血之吻》出版后即引起文坛的关注,好评如潮。此书在部队被作为传统教育和部队史教育的生动教材,当作奖品发给立功受奖人员,激发了广大官兵的使命感,掀起学书中英雄赶英雄的热潮,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张广平的《中国1989·西部大淘金》一书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赞誉这是一部很好的教科书,填补了描写中国西部改革开放大潮的空白。1992年12月初,由 *** 文艺出版社和 *** 在北京联合召开的以该书为主的张广平作品研讨会,非常成功,到会专家学者对张广平的作品给予高度评价,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 *** 报》等首都新闻单位都作了报道和评论。《人民日报》评论文章《文学的风骨》中说:“昆仑山下的冰雪世界不是文学的真空,它依然要出作品,出大气磅礴的史诗……”此书被收入《当代中国报告文学大词典》条目,张广平本人被收入《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文学艺术家与文房四宝专家传集》、《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作家3000言》、《中华人物辞海》、《中外名人辞典》、《世界优秀人才大典》、《世界人物辞海》、《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等辞书。

白衣战士——叶欣

2003年春天的广州,一场葬礼即将举行。

已长眠的女子静静地躺在那里,神态安详。

与众不同的是,即将被火化的她,穿的却是一身陈旧的护士服。

这是很罕见的。

按照中国的传统习俗,人死之后是要穿寿衣下葬的。

那些崭新的寿衣,华丽富贵,寓意着死者能够转世投胎到富裕人家。

这位女子的亲属,也为她准备了漂亮得体的寿衣。

然而,却都被她的丈夫婉言谢绝了。

她的丈夫去了医院,取回了她生前的护士服,亲手给她换上。

知妻莫若夫。

“穿着这件衣服去见南丁格尔祖师,你一定会很高兴的吧。”

七尺男儿,望着妻子的遗体潸然泪下。

战士更好的归宿是战场,战士更爱的也是自己的戎装。

那永远醒不过来的女子,是他一生的挚爱,也是无数人崇敬的“白衣战士”。

她就是叶欣。

2003年,“非典”袭来的时候,叶欣已经不再年轻。

她已经47岁,是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的护士长。

“非典”初期,普通人对于这种病毒的认知还很模糊,就知道是瘟疫,好像会传染。

但也有人信誓旦旦地说,这个病在公共场合不会传染的。

一时间谣言四起,不少人把这种疾病称为“人瘟”。

板蓝根成为了“防瘟圣品”。

老百姓尚且有些云里雾里的时候,医护人员却都已经如临大敌。

因为他们太清楚问题的严重性了。

作为专业人士,他们知道这次的病毒传染性极强。

而且,致死率很高。

别说普通百姓了,就是防护严密的医护人员,感染的可能性也非常大。

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

已经有“非典”病人陆续住院,总要有医护人员需要顶到一线,贴身救治。

派谁去?医院的领导很为难。

谁都有父母亲人,万一出了意外,那就是永别。

有的医院是抽签决定,真不行,那就抽签吧。

在这个关键时候,叶欣站了出来。

她说,“我愿意去。”

字字铿锵,一诺千金。

在她的感召下,广东中医院的医护人员也纷纷请战。

但是,少有人知的是,叶欣还“留了一手”。

她和搭档张忠德医生达成了一个“秘密协定”。

他们商量好,那些病情最严重的患者,都尽量往自己这里收揽。

能不让同事们沾手,就不要让他们接触。

因为,传染性太强了。

作为护士长,叶欣想保护那些年轻的护士们。

她告诉年轻人:“你们还小,这病危险!”

她们上班时间短,都还没有成家,人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因此,叶欣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里危险,让我来!”

病人的粪便、血痰,这些最危险的传染源,叶欣事必躬亲。

同事想要帮忙,她宁可把门堵住也不让他们进来。

叶欣知道,要想不感染病毒,除了远离病人之外,增强自身免疫力是更好的办法。

她包揽了绝大多数的值班任务,好让同事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难得回家一趟,她还用心煲汤带回医院,让同事们补身体;

她还主动关怀那些贫穷落魄的病人,自掏腰包给他们买吃的补充营养;

她告诉自己的同事:“病人得了传染病已经够不幸了,但社会的歧视给他们心理造成的伤害,也许比病痛更难受!作为护士,我们一方面要解决他们身体的痛苦,更要给他们爱的力量,生活的力量!”

……

可以说,作为白衣战士,她对得起自己的病人;

作为护士长,她对得起自己的同仁和下属。

她唯一对不住的,可能就是自己的亲人。

她的丈夫张慎每天都在担心她的安危,却又见不到她,只能打 *** 联系。

可是张慎没有想到,连听听妻子的声音,都已经是一种奢侈。

叶欣太忙了,连 *** 都没时间接听。

她叮嘱同事,如果丈夫再打 *** 过来,就替自己告诉他自己“没事”。

同样日夜担忧的,还有她的一双儿女。

她的儿子年龄大些,日夜都在为母亲担忧。

她的小女儿才13岁,经常抱着玩具熊望着窗外,等待妈妈归来。

小女孩万万没有想到,妈妈永远都回不来了。

病毒是不讲道德的。

它不会因为你是个好人,就高抬贵手。

2003年3月4日,叶欣倒下了,她进入了隔离病房。

在此之前,她不眠不休,把一个个重症患者从死神那里抢了回来。

病人治好了,她却感染了病毒。

然而,令人震惊的事情发生了。

即使已经进入了隔离病房, 叶欣也没有停止工作!

她利用呼叫仪 ,和一线的同事们联络,把自己掌握的病人情况都告诉他们。

她还向医院提出了一个特殊的请求:自己护理自己!

她是担心同事们会被自己传染。为此,她曾多次拒绝同事接近自己:“不要靠近我,会传染!”

祸不单行,和叶欣搭档的张忠德医生,也不幸染上了“非典”病毒。

在隔离病房里,两个昔日并肩作战的战友互相鼓励,互相打气。

张忠德医生是幸运的。

他战胜了病魔,活了下来。

叶欣却在2003年3月25日的凌晨,永远闭上了眼睛。

烈士牺牲,哀荣备至。

她赢得了“生前身后名”,在她活着的时候,她就已经拥有优秀 *** 员、先进工作者、优秀护士等一系列荣誉。

在她死后,获得了“南丁格尔奖章”。

这枚奖章,是对一名护士更高的赞美和褒奖。

她的事迹,也被写成文章,编入教科书,影响了一代青少年。

著名漫画家唐大喜亲自出马,塑造了叶欣的汉白玉雕像。

这座雕像,至今依然矗立在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

雕像的碑座上面刻着四个字,“大医精诚”。

叶欣去了,故事却远远没有结束。

有人谈到叶欣塑像的时候,说了一句很悲怆的话:“没有人愿意拿一条命换一座碑!”

这话其实不对。

应该说,没有人愿意拿亲人的一条命,去换一座碑。

但是叶欣本人而言,如果生命能够重来,她一定还会拿自己一条命,换得陌生人的平安。

不仅她是如此,她的同袍们也是如此。

这是医者的仁心,更是天职。

他们为的不是矗立在世人面前的那座碑,而是安放在世人心里的那座碑。

前者轻如浮毛,后者重于千钧。

17年后,那些被她照顾过的病人记得她,千千万万医学生记得她,丰碑永存;

17年后,当病毒再次来袭,当年那些被她护在身后的小护士,毫不犹豫踏上前往武汉的路途;

17年后,她昔日的战友、如今已是中医院副院长的张忠德医生,率队驰援湖北;

……

如今,很多医护人员喊着“传承叶欣精神”的口号,舍生忘死。

历史总是如此地相似。

无论医患矛盾多么激烈,那些白衣战士们,还是会在先贤的感召下奋不顾身。

医院就是他们的战场,白衣就是他们的战袍。

“身后即是祖国,我们无路可退。”

哪怕,他们保护着的人,也曾误解和伤害过他们。

他们有过困惑,有过伤感,甚至有过愤怒。

但是战役打响的那一刻,他们还是选择将我们护在身后。

每一秒钟,他们都在和灾难搏斗,和死神抢人。

而被保护着的我们,唯一能做的,也就是在心里为他们立起一座座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