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湖北中级职称 怎么评?
是这样的,职称申报有两种方式: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1:自己去人社局申报
2:找正规的代评单位申报,但是的确现在职称申报市场很混乱,所以一定要弄清楚单位是否正规,资质有多久了,学员反馈怎么样,或者去实地考察
我单位职称申报14年了,直接与人社局对接,档案完整,在武汉工程大学办公。不懂得可以问,或者实地考察
职称有什么作用?湖北职称评审
职称有什么作用? 湖北职称评审
职称有什么作用? 湖北职称评审
职称有什么作用? 湖北职称评审
对个人:
积分落户
目前很多城市对于落户有相应的政策要求,具备工程师职称会给落户带来很多的便利,一些地区的落户政策中,拥有工程师职称可以降低很多其它方面的要求,如社保年限。
加薪加酬
正规公司都会设有相关制度,工资与职称是挂钩的,每个月都可以多领一部分工资(纯薅羊毛的小老板除外,那是老板的问题,不是你的问题,但你的羊毛还是你的)。
人才认定
很多城市的人才认定政策中包含职称,而人才认定对于租房、买房、落户甚至创业也是有极大利好的。
求职升迁
当你想找工作的时候,职称作为能力的一种象征,会增加意向公司对你的认可度,选择你的几率也会更大,这也是你的资本和底气,大多数企业更偏爱招纳有职称的员工。
增加收入
中级职称纯K每年也有固定一到三万不等收入,单位只用于资质申办,无风险。
对企业:
招投标
在建筑业,一些工程的招投标会设置相应要求,要求企业需要具备相应的职称人员数量,否则无法进行项目招投标。而且项目施工同样需要相应数量的中级职称人员,这同样是硬性指标。
资质办理、维护
建筑企业施工的资质办理要求一定数量的中级职称人员,否则,遇到资质动态核查,企业被查出没有配备对应数量的职称人员,企业资质很有可能会被吊销。
资质升级
假如企业需要升级自身资质,在资质升级的过程中需要比原资质配备更多数量的职称人员,也需要更高级别的职称人员。
从职称评定看高校人才评价的弊端论文
高校人才工作直接决定高校的发展方向和整合人力资源的能力。人才评价是高校人才工作的核心和关键。但是现下一些高校的高校人才评价存在着弊端,以下是湖北评职称感悟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湖北评职称感悟:从职称评定看高校人才评价的弊端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从职称评定看高校人才评价的弊端全文如下:
摘要 :高校是人才集中的地方,在职称评定中存在“唯学历”、“唯外语”、“唯计算机”、“唯论文”的“一刀切”现象,我们应采取代表作匿名评审,根据不同教师的不同特点,职称评定应该“双轨制”,评“教学型教授”和“研究型教授”,用人要重公论,重程序,重技术手段,决策模型可采用目前比较成熟的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判相结合的 *** ,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关键词: 职称评定;人才评价
一、科学评价高校人才对中国的现代化
建设将起到重要作用
高校是人才集中的地方,它每年不仅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也在社会创新、 *** 决策及和谐社会的的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近5年来,高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这三大奖占全国总数的比例都超过了50%,高校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成果占全国总数的比例超过了80%。高校是生产力的推动机,是 *** 决策的思想库和智囊团。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学科是基础,人才是关键。留住人才、管好人才,充分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更大限度的发挥人才的作用,珍惜人才,不要让让人才无谓的耗费时间和精力,做一些无用功。科学评价高校人才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将起到重要作用。
二、职称评定是人才的激励机制,而不是人才的评价
标准。高职称不能等同于高管理能力,高职
称不能等同于高科研能力
一年一度的职称评定,造就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改善了人才队伍的结构,它使得职称低的老师有了奋斗的目标,有了一个上升的空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职称评定慢慢的变味了,拿职称来衡量人是当今社会公认的潜规则,职称评定意味着什么?在高校教师看来,它关系到待遇、关系到脸面、关系到社会地位以及社会的认可度。职称与工资、奖金挂钩,不同的职称有着不同的岗位津贴。当然,现在评聘是分开了,有正教授的职称,单位不一定聘你当正教授,但被聘为正教授的一定具有正教授的职称。人们错误的把职称评定定位于人才评价,通常认为:高职称教师的学术水平、科研水平、管理水平比低职称的教师要高。如果你没有正教授职称,哪怕你能力再强都难有出头之日,难以获得认可。
职称常常和某些硬指标挂钩。例如:某高校的各个学院需要提拔院长职务的必备条件之一是必须为正教授,结果有2个学院在愿意且能够当院长的人选中没有正教授,于是就对全市 *** ,最终其中一个学院从外单位“空降”了一个院长来,另一个学院直到现在都没 *** 到,院长一职就这么一直空缺着,这样严重影响了日常的基本工作。再比如:副教授申报正教授的评审必备条件之一是必须要有科研课题,而申报科研课题的审批条件之一是必须有正教授挂名,如果你在一个有很多正教授的成熟学科还好说,可以搭顺风车,请其他正教授挂名,但如果你在一个新兴的没有正教授的学科,那就难办了,这就如同进入了一个没有解的怪圈,永远没有科研课题,就永远没资格评正教授。高职称=高管理能力吗?高职称=高科研能力吗?笔者认为不能完全画等号,因为职称只是人才的激励机制,不应该成为人才的评价标准,我们应早日走出这个误区,更何况我们的职称评定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三、目前高校职称评定的弊端
(一)职称评定已经演变成学历大战
职称评定已经演变成学历大战,以一个研究生毕业后分到高校任教的年轻教师为例,他必须继续一边工作,一边功读博士,如果不读博士的话,那么他连副教授都可能评不上,原因是现在大学里拥有副教授的人是最多的,已经没有多余指标,除非前面有退休的,但如果前面没有退休的,那这时唯一的出路就是读博士,湖北省职称评定文件规定,博士毕业后,取得讲师职务任职资格,并从事讲师职务工作二年以上,其他条件达到,可以直接转成副教授,而不用参加繁琐的评审。虽然在《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试行)》中对于评审正教授一职,没有硬性规定必须是博士毕业,但是随着竞争的加剧,很多高校已经规定,没有博士毕业就不能评正教授,有的甚至规定没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不能评正教授。所以,几乎所有分来的研究生,他们都在忙着考博士、读博士,他们正处在结婚生子的年龄,课程对他们来说也是新备,还要完成规定的科研工作量,再加上读博士,这简直就是不堪承受之重。
(二)职称评定已经演变成论文数量之战、论文等级之战
在职称评议、评审中普遍存在发表论文越多,那么他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就越高的认识倾向。《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试行)》中规定:评审正教授一职需要:在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独撰或为之一作者的高水平学术论文,专业课教师十五篇以上,公共基础课教师十三篇以上,其中,在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专业课教师六篇以上,公共基础课教师五篇以上,随着竞争的加剧,水涨船高,发表的论文数及刊物级别远远不止这么多,使职称评定走入了以数量代替质量、以形式代替内容的误区。有的学校要求必须是重要期刊,有的专业重要期刊还有几个,而有的专业重要期刊就只有一本,千军万马都要过这个独木桥,为了能发文章,花费上万元买版面,还要另花上万元打点编辑,这就造成了某些学科之间的不公平竞争。
刊物级别与论文的质量和学术水平没有绝对的关系,所谓核心期刊,是依据国家《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确定的,它只能反映出某学科的文献在数量上的分布特点,指导文献采购,而不能完全反映期刊的质量和水平,当然有的也对它的影响因子、立即指数、载文量、引文数量、被引频次、引用半衰期、被引半衰期等数量指标进行了修正,但期刊中所载论文的科技创新、理论创新、 *** 创新等质量指标却难以得到体现。有的学校过分地强调三大检索系统的地位,把论文被三大检索系统收录作为一个分值很大的量化指标,所谓的三大检索系统其实是属于商业性的数据库,其收录的原则是依据客户的需要,当然被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文献有的具有相对较高的水平,但是同时,也不能否定没有被其收录的文献就没有价值和水平。没评上正教授的教师拼命写论文,增加筹码以便评上,而评上了正教授的,每年也得拼命写论文,以便完成科研任务。
以某高校为例,如果评上了正教授,那么该教授每年必须完成55分的科研分,学校规定,发一篇论文算8分,那么该教授每年必须发表7篇论文,除非他还有其他科研课题。凡是重大理论问题或科技项目都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努力,在这期间不可能发表很多论文,例如袁隆平就只发明了杂交水稻,爱因斯坦只发明了相对论等。有的论文是学生写的,却要挂上老师的名字,学生图的是借老师的名好发表些,老师图的是完成科研工作量,这直接导致了学术腐败,很多教师是为写论文而写论文,制造了大量的学术垃圾,治学态度很浮躁。
(三)职称评定已经演变成公共关系之战,投票表决不一定公平
某高校的职称评定是这样的,先由校职称评定领导小组投票表决,通过了的人再报到省里面去评,这种很多人接受且看起来公平的 *** ,实质上掩盖了一种不公平,有的人活动能力强,善于公关,请客送礼,拉拢了很多评委。现在有些大学是由原来几所学院合并而来的,有的评委就投自己原校区的熟人的票,有时各个评委之间的决策行为又会产生相互影响的情况,所以职称评定已经演变成公共关系之战,投票表决不一定公平。
(四)职称评定已经演变成计算机、英语之战
现在职称评定中计算机和英语过关成了一个硬指标,有的教师只在自己读书时学过,工作中根本用不到,也就忘了大半。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用人要用其长,容其短,更何况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不能强求一个人什么都行,计算机、英语不过关,不能代表那个老师的学术水平差,有的老师把精力用在了专业研究上而忽视了计算机、英语的学习。
四、不合理的职称系列设置导致高校大批优秀实验人
才流失,是我国只重视理论,轻视动手实践的根源
高校的职称设有:教师系列、实验系列、图书系列、研究系列等,其中只有实验系列是副高为更高职称(高级实验师为副高职称),没有正高职称,因此,教师纷纷认为做实验工作低人一等,实验人员不安心本质工作。一个国家要发展、要富强,光靠纸上谈兵是不行的,必须要脚踏实地的苦干才行。现在我们国家说起来要重视实验工作,说起来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那都是喊口号,没有落到实处。领导热衷于购买一些先进的仪器,这样别人参观的时候好看一些,上级领导来学校检查工作时,学校也喜欢让他们参观实验室,这样可以少汇报一点工作,时间好混一点。其实,实验队伍的建设与稳定才是最重要的。只有有了优秀的实验人才,才能确定实验室怎样建才合理,仪器设备如何配置才更优化,但目前我国高校的现状却不是这样,实验系列由于没有高级职称,广大实验人员感到前途渺茫而纷纷转岗,难道实验系列设一个正高就那么难吗?
另一方面,国家有规定,重点实验室的实验室主任一职必须由正高职称的人担当,而实验系列没有正高职称,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为了满足这个要求,重点实验室的实验室主任都有教师系列的来兼任,而那个正教授,他还有他的工作,他又不坐班,在实验室看都看不到他,正真做事的还是实验人员,这就形成了有权的无责,有责的无权,严重挫伤了实验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这样造成的严重后果是:写实验室建设方案时,这对于正教授来说是最不起眼的小事,他往往不会亲力亲为,而实验人员也觉得这也不该我负责,也敷衍了事,这就给我国实验室建设造成了极大的浪费。重视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不是光喊一句口号,人事部门要把实验系列增加正高级实验师,这件事才算落到了实处。
五、建立正确的人才评价观
高校人才评价,不能只“唯学历”、“唯外语”、“唯计算机”、“唯职称”,不搞“一刀切”,我们应全面科学的衡量一个人,要看他是否“愿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评职称时,不管他论文发表没,只需他提供几篇代表作,匿名让同行的专家评议打分。我们可以推广江西理工大学的做法,职称评定“双轨制”,可根据不同教师的不同特点,评“教学型教授”和“研究型教授”。用人要扩大民主,重公论,重程序,重技术手段,决策模型可采用目前比较成熟的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判相结合的 *** ,反对长官意志和主观臆断,只要我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胆探索,不断完善,就一定能够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形成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 程发良. 当前高校人才问题的若干思考[J].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 2004,(09)
[2] 粟湘福, 魏风劲. 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的本质功能[J]. 教师教育研究 , 2006,(04)
[3] 张正峰. 试论高校教师职称评定 *** 的数量化技术化倾向 [J].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7,(07)
[4] 崔金奇. 试论职称评定与高校人才资源开发[J]. 经济师,2005,(02)
[5] 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试行),2008,(06)
评职称有什么用途和好处呢?
职称意义: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技术水平的标志,代表着一个人的学识水平和工作实绩,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同时也是对自身专业素质的一个被社会广泛接受、认可的评价。
职称与工资福利挂钩,同时也与职务升迁挂钩,同时也是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的依据。对资质企业来说,职称是企业开业,资质等级评定、资质升级、资质年审的必须条件。
推动“蓝领”评职称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21年1月7日宣布,将大力推动高级工以上的“蓝领”参加职称评定,着力解决技能人才相较于专业技术人员待遇不高、获得感不强、成长空间不大等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对“蓝领”和“白领”执行两套不同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二者互不相通。这不仅一定程度造成“蓝领”“白领”待遇的差距,也给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带来障碍。人社部公布的2019年企业薪酬调查信息显示,90%拥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才年工资为26.5万元,而90%高级技能及以上技能人才年工资仅13.56万元。
在工程技术领域,技术工人已经可以取得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职称。在此基础上,人社部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将两类人才贯通领域扩大到农业、工艺美术、文物博物、实验技术、艺术、体育、技工院校教师等职称系列。
评论已关闭!